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领域公共服务 > 公用事业 > 安全相关 > | 【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 |||||
|
||||||
信息来源:中国地震局主办《国家防震减灾》期刊(2016年第2期) 1.地震区划图的作用? 它的第一个作用是作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了各地区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规定了四级地震作用(基本地震动、多遇地震动、罕遇地震动和极罕遇地震动),按当地抗震设防要求设计建造的一般建筑物遭遇多遇地震动时应不坏,遭遇基本地震动时可修复,遭遇罕遇地震动作用时应不倒塌,达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目的。 第二个作用是各类相关规划编制的必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合理规划用地,避免高地震风险区人口和产业的过分集中。环境保护规划应通过考虑地震安全问题,防控与环保相关的重大工程,如核工程、化工厂等,在遭受地震时的环境污染风险。而防震减灾规划涉及防震减灾工作的方方面面,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 区划图也是国家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四级地震作用及其相应的地震动参数是完善防震减灾体系的必要要求,规划、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准备、工程设防要考虑相应的地震作用及其地震动参数。 2.地震区划图给出的是最大地震动?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用50年超越概率10%、63%和2%三个概率水平分别表示中震、小震、大震的概率含义,称为“设防地震”或“基本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其对应的水平均是相对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而言的地震强弱程度。根据地震活动规律,罕遇地震并不是一个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作用,超出罕遇地震强度的地震作用仍然会发生。 3.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新在哪里? ①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50年超越概率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除以1.9所得商值的较大值作为编图指标。 ②取消了不设防区,全国设防参数整体上有了适当提高,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ɡ 以及以上地区面积有所增加,从49%上升到51%,其中Ⅷ度及以上地区的面积从12%增加到18%。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公众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问题,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采用地震构造模型的三级潜源划分,提供四级地震作用,多遇地震动、罕遇地震动、极罕遇地震动与基本地震动的比例系数分别为1/3、1.9和2.9,提供地震双参数土层双调整技术方法,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全国取消了不设防区域。 4.此次编制的依据有哪些? ①基础资料积累。日益完善的台网监测数据为地震研究提供了更丰富和更全面的地球物理背景场信息。 ②科技进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为第五代区划图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支撑。 ③重大地震灾情的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极震区烈度远大于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因此,在规划选址、工程设防、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准备等环节,需要考虑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的影响,防范地震造成灾难性后果。(第四代区划图存在罕遇地震动参数估计偏低的问题,难以保证抗倒塌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罕遇地震动参数,以控制遭遇大震时的建筑倒塌率,防止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和财富快速向城市集中,地震风险快速飙升,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5.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法律地位?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法定要求,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人体健康、保证人身、财产安全有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六条要求“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从法律上看,GB18306—2015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一般要求和依据;从建设流程来看,GB18306—2015是其他涉及抗震设防要求的行业标准的基础性标准、上游标准。其他有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下游标准应当与GB18306—2015的技术要求保持一致,在GB18306—2015做出修改后,有关建设工程的标准也应依次进行修改和调整,以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所要求的“衔接”。 6.十五年来,地震安全需求出现哪些变化? 首先,超设防烈度问题突出。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2010年智利8.3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均发生在地震区划图所标注的地震危险性较低的地区。地震发生时这些地区的实际烈度远高于设防烈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五代区划图的修改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抗震设防的水平,尤其是对原来不进行抗震设防的地区,随着抗震规范的修改,这些地区的结构都需要考虑对应的抗震规则性、构造等要求。 其次,保障建筑物、尤其是重要建筑物抵御超罕遇地震的能力,成为抗震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第五代区划图GB18306—2015明确提出了“四级地震作用”概念,即基本地震动、多遇地震动、罕遇地震动和极罕遇地震动,这是我国首次在区划图中规定“多水准地震”的相关内容,“四级地震作用”的提出完善了国家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将对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预防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起到重要作用。 7.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有哪些影响?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遵循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目标,主要采用“两阶段设计”来实现上述3个水准的设防目标。 新一带地震区划图提出的“四级地震作用”的概念,在原有区划图的基本地震动、多遇地震动和罕遇地震动基础上增加了极罕遇地震动,预示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的指导思想将逐步由“三水准设防”向“多水准设防”过渡。而性能化设计以性能目标为导向,是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与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的指导思想一致,所以性能化设计将逐步成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主流思想。虽然本次抗震规范的修订还没有将这一部分内容涵盖进去,但对于重要建筑结构的设计,仍然可以通过性能化设计的方法进行极罕遇地震下的倒塌验算,提高结构抵御特大地震的能力。 8.设防烈度调整后带来哪些问题? 设防烈度提高后,原既有建筑面临的问题是:其一,建筑物承受的地震作用将大幅增加,建筑物承载能力将严重不足,结构抗变形能力也会不足。其二,随着烈度提高,建筑物延性不足,需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针对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变化,对建筑物分轻重缓急进行抗震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采用相应加固措施。 第一,对原不设防区的建筑物进行全面抗震鉴定,采取合理措施,使建筑具备抗震能力。 第二,对原设防烈度调高较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高≥0.10ɡ)的地区,应对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并采取加固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第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高0.05ɡ的地区,可对重点建筑进行抗震鉴定,采取加固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对于其他建筑,在进行修缮、改造时,再进行抗震鉴定。 9.哪些建筑是重点加固对象? 第一,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这一类建筑物包括: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建设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建设工程。 第二,抗震设防烈度提高的省会级城市的建筑物应该通过抗震鉴定予以确定,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的,应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第三,各地区抗震加固的重点建筑包括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医院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和易造成次生灾害的工程等。 10.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实施后该如何对现有建筑进行加固?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后,全国部分区域抗震设防烈度将有所提高,大量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不能满足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后的抗震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应先进行抗震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可采用构件直接加固法、转变结构体系加固法、减隔震技术加固法等,加固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同时兼顾其使用性和经济性要求。 |
||||||
|
网站地图 | 政府邮箱 | 网站建议 | 使用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