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漓镇的枧底村,早就听说很有名。今年十月,我随几位爱好古村历史文化的朋友,应邀前去枧底村探访,通过看蒋氏族谱、参观村里的蒋氏祠堂和“大清名臣”蒋方正的故居和拜访村中的老人等活动,觉得枧底村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底蕴、富有自然魅力的古村,值得去看一看。
枧底村的历史比较长,据蒋氏族谱记载:开支祖淡公(十三世祖)字斗合,于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十一日自湖南零陵火烧桥三坵田(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金花村)迁居广西桂林兴安县湘漓双河枧底村,至今已有335年了。
三百多年来,枧底村历尽岁月的风风雨雨,蒋氏历代先人和后裔,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立耕重教,“敦本睦族,尊祖敬宗”,与时俱进,演绎出许多奇闻和故事。
祠堂左侧门额蒋方正题的族训“敦本睦族”
宝塔庙堂显神灵,开沟引水续“龙脉”
听村里人说,很早以前,枧底村的地理形势奇特,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山脉由西北向东南逶迤,接秦岭,连都庞,绵延不断;村里的四周溪流潺潺,池塘粼粼,山光水色,气象万千,既有蛟龙起舞之形貌,又有彩凤开屏之姿态。
不幸的是,秦始皇忌惮天下人与他争天下,竟派人把枧底村口形似龙尾的地方开了两个缺口,将枧底村所处地的“龙脉”斩断。以致先于蒋氏家族在枧底村居住的李氏家族,横遭天灾,住所焚毁,举家迁徙。
枧底村边进士夹石
枧底村边进士夹石
三百多年前,蒋氏先祖从湖南零陵迁移到枧底村后,所幸做了两件大事,鼎新革旧,兴利除弊,使得蒋氏家族数百年太平无虞,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繁盛一时,成为兴安县的显赫之家。
第一件事,是在“断脉”的第一处修宝塔和建庙堂。这个“断脉”处正在村口,位置十分显要,它将由西北方向延绵而来的山脉横断了百米大缺口,任由溪水横流,泛滥成灾。有风水先生说,那“断脉”,就好像人的气脉开口,精气尽失。村里有一智者,精通《周易》,谙熟风水,组织村人出资出力,在村口“断脉”处修建一座七层宝塔,还在宝塔旁边修了一座庙堂。以塔镇邪,以庙敬神。
据村民说,自从宝塔和庙堂修好后,村里的人,还有附近村的人,逢年过节敬神拜佛,平日架桥修路,逐渐形成了积善积德的风气。没料到,神灵十分佑护蒋氏家人,几百年来,太平无事,既无天灾,也无人祸。
更为神奇的是,蒋氏的先人,顺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宝塔和庙堂的旁边开挖了一条水沟,将庙堂东头的水井连通,并在庙堂和宝塔的北面,扩宽一口池塘,让井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池塘。那口井是口古井,不知有多少年份了,只听说,当年来挖山“断脉”的工匠口渴时,趴在井边喝过。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那古井涌出的甘泉,不仅供村民饮用,还能让村里的水牛春夏之时入塘滚澡。
宝塔、庙堂旁神奇的池塘
不知是什么缘故,奇迹出现了,宝塔边的花草和井水,吃了竟然能消灾祛病。还有更神奇诡秘的说法是——“水洗牛角背,越洗越富贵。”究其有此一说的原因,可能与村里自康熙晚期开始出优廪生、雍正期间出举人、乾隆嘉庆年间出进士、道光时期出二品钦差大臣的盛事有关。
听了村里的人讲宝塔和庙堂的那些趣事,还有水井与水塘那些神奇的秘闻,我等同行的人,迫不及待地前往察看。谁知,不看不知晓,看了心凉了——那神话般的宝塔,已不见踪影,只有当年生产队用于烘烤或烧制生产的一座八九米高的土烟囱立在那里,原来那七层宝塔已在“文革”时候拆毁,拆下的石料和砖块,已用于修建村旁的水库去了。
那傍邻宝塔修建的庙堂还在,听说因早已分给人住,所幸未拆,但已破败不堪,有的墙体已坍塌,已成危房了。
只有那口古井还在不断地涌水,那条古老的水沟还在悄悄地流淌。它们似乎不知沧海桑田,不知酷暑严寒,总在默默地做着 一件事,总在不停地哼着那支古老而清新的歌。
第二件事,是在“断脉”第二处修沟渠和建学堂。枧底村后龙山的北端,是连接西北走向山脉的衔接处,远看有点像龙尾的关节部位,不似咽喉,胜似咽喉。当年此处被挖断以后,后龙山犹如拔去羽毛的凤凰,尾部光秃秃的,没有可护身饰体的东西,异常难看。村里的智者又因地制宜,利用山川地势,绕村开挖了一条沟渠,一改从前枧底村面对田野,背靠山岭的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地势,变为山环水绕的地理格局,环境优化,更适合生产和生活。
此外,还在村边的古樟树前,建了一所学堂,专供蒋氏后代子孙上学,讲授儒家道德文化,传承蒋家祖训家风。
村里人讲,自修了沟渠以后,村里架设了许多竹筒车,引渠水灌溉,村里因此增加许多农田。家族每年有两千多担租谷,家族就用这些租谷用作培养子弟读书的费用。清朝到民国的两百多年,村里出了很多读书人,出了不少官员。村里的进士夹石,有14对,挂在蒋氏祠堂里的官员牌匾就有50块,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进士村”。
据说,枧底村的村名,就源于开沟架竹筒车引水灌溉这件事。“枧”同“笕”,意思是引水的竹、木管子。“底”,指田野、土地。“枧底”,就是开沟架设竹筒车引水灌溉田地的地方。
我们随村里的人在村里村外转,饶有兴趣地边听边看,在村头路边的“断脉”处,我们看到了突兀的断崖、中空的古树、绕村的沟渠,但村中学堂已不见踪影了。
而所见的那主干中空的古樟树,特别让人感动。它立于山坡,不知历尽多少风霜雪雨,也不知经受多少电闪雷劈,然而它扎根贫瘠的砂土中,顶天立地,即使树干空空,千疮百孔,仍顽强生长。
这棵历尽沧桑仍坚强挺拔的古樟树,好似枧底村的活化石,它见证了枧底村古老的历史。从它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枧底村历代蒋氏人坚定、耐劳、顽强、进取的特征。
一代名臣蒋方正,蒋氏祠堂冠四方
在兴安,说起湘漓枧底村,就会提到清代名臣蒋方正,而提到蒋方正,自然会提到蒋氏祠堂。
蒋氏祠堂的修建,与名臣蒋方正有密切关系。
蒋方正,字立中,号元峰,生于嘉庆戊午年(1798)五月二十四日,卒于道光癸卯年(1843)六月十八日,享年45岁。清朝道光三年(1823)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刑部贵州司主事,后先后升任黄河河堤督修官、河南南阳府知府、江西九江道府尹等。
由于蒋方正文武双全,德才兼备,清正廉明,谦虚谨慎,办事有力,政绩卓著,曾被皇上在养心殿召见,并赏戴花翎,为二品钦差大臣。蒋氏祠堂就是在道光十九年(1839)按二品钦差大臣朝廷例制而修建的。
从外观看,祠堂由主房和侧屋组成,主体都是三重马头墙,前庭房屋也是双重马头墙。无论从近处看,还是从远处望,都会觉得它有一种非凡的气势。它明清徽式建筑风格的翘檐,凌空轩昂,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印象,它双排三重马头墙,造型优美厚重,给人以富丽威严的感觉。
祠堂大门两边,立着两个精致的石鼓,半圆拱门上方门额书有“蒋氏宗祠”四个魏碑体大字,左右两边分别竖写着“赏戴花翎”、“赏戴蓝翎”皇帝赏敕文。门上所有字都用红漆书写,尽管墙体斑驳,颜色灰暗,但所有字,都比较鲜明显眼,尽显名宦豪门的荣耀和气派。
祠堂的主房,分为上下座,均为三间,上座宽敞明亮,下座深度稍浅,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不过,上下座中间的两排木圆柱,都是六根,只不过高矮不同罢了。上下房两边还有回廊,整体结构主次分明、气派。
祠堂内的房梁、房檐、板方、窗棂,还有木柱石墩、天井石料等等,都有精美的雕刻,不是飞禽走兽,就是花木锦绣,寓含吉祥富贵之意,尽显蒋氏家族兴旺繁荣的盛况。
祠堂正厅上方,悬挂一方“世代荣昌”的木匾,两边配有对联,正面和侧面贴有蒋氏先祖的画像和家谱资料。听村人说,蒋氏家族鼎盛时,祠堂里挂有50块官员牌匾,其中一块“进士及第”是朝廷题赠的,一块“大清名臣”是道光皇帝御赐的金字匾。可惜,这一切记录着蒋氏家族几百年家道辉煌和荣耀的家宝,均在“文革”破“四旧”的风潮中,不是损毁,就是销声匿迹了。
侧屋类似居住的房屋,只有上座三间,加前庭右边的厢房。房屋所有的雕刻,并不亚于祠堂主房。
值得再提的是,枧底村蒋氏家族先后出了14位进士,50 多位官员,是兴安乃至广西的显赫之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享有“大清明臣”的二品钦差大臣的蒋方正。他不仅于朝廷有显著的政绩,而且在家乡也有建树和名声。
有资料记载,道光十一年(1831)蒋方正父丧守孝期间,应兴安县令张云昭邀请,重修《兴安县志》,他“采访搜罗,时殷辑撰”,付出了汗水和心血,得到县府优厚的待遇;他还主管漓江书院讲席事务,讲学育人,为兴安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兴安内外,都有很好的口碑,也是兴安的文化名人。
大清名臣蒋方正的故居
有意思的是,蒋方正的故居并不宽大、豪华、气派,看上去是农村中上殷实人家的房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蒋方正虽为朝廷重臣,曾管过司法,又管过税务,并没有往家里投重金建豪宅,这多少有点让人纳闷。由此推之,蒋方正当属清正廉明的封建官员。
我们参观了蒋方正残破不堪的故居以后,转道村外的小水库察看那些被用作涵道盖板的进士标志——夹石。遗憾的是,当年那些用来做水库涵管盖板的进士夹石,埋在土里,用水泥覆盖得严严的,再难看到它们的真面目。
意外发现蒋方正的进士夹石
然而,在水库涵道附近的草丛里,我们竟意外地发现了蒋方正的进士夹石其中的一块。夹石的下部有断损,上部完整,石刻字数不少,看似模糊,擦拭后,“道光癸未科会试中式第六十六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等文字清楚明白,这与蒋氏族谱记载文字,完全一致。我等同去的人惊喜不已,感叹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古村办起农家乐,发展旅游前景阔
枧底古村的蒋氏家族,在过去两百多年里,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家风传承,人才辈出,家声显赫,名扬四方,这是值得点赞的!
然而,同样也值得点赞的,是今天枧底村的“立军农家乐”!
为何要给一个乡村小小的农家乐点赞呢?笔者认为,“立军农家乐”与时俱进,紧跟形势,转换传统的农耕思维观念,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转换生产经营模式,开发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的农家乐项目,引领村民走现代农村全新发展的致富道路,我们应该为它鼓掌!
“立军农家乐”,就在枧底村口的右边,离蒋氏宗祠不远,200米左右。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左边是五里峡水库排水的河流,右边是田野,前面是荷塘,里面是大鱼塘,这样的环境,很适游人来观光和休闲。
“立军农家乐”是蒋立军等几个村民于2011年9月创办的。他们都是蒋氏家族后代,与一代名臣蒋方正同宗共祖。当我们与他们见面谈到当年“蒋氏宗祠”辉煌的盛况和蒋方正地位的显赫时,他们都引以为荣,古铜色的脸上泛出灿烂的红光和笑容。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表示要想办法保护、挖掘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整合传统文化和本地自然资源,顺应当今大众休闲旅游的趋势,办好农家乐,带动村里的种养业,发展农村经济,力争把枧底村建成有特色的新农村。
怀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参观了“立军农家乐”的鱼塘和养殖场,果然如《湘漓镇立军农家乐简介》所写的那样————
“此处山清水秀,林木繁盛,小河流水,映带左右,又有纯正的烹饪技术、绿色健康的饮食风味------有一个大型养殖场,以养殖绿头野鸭和各类鱼主,也养有野猪、土鸡、鹅、羊等多种动物。游客可以在柳树下钓鱼,在小河里划船,在柳树林里捡鸭蛋,在田间地头采摘疏菜------”
“立军农家乐”在枧底古村,的确是个新事物,只要我们大家热爱它、支持它,它就有发展前途,它就会成为湘漓枧底古村的新亮点!
(唐高飞/文 阳著文/图 本文写作参考了枧底村蒋氏二十三世子孙蒋凌翔先生提供的枧底村及蒋氏家族有关资料,在此表示诚挚谢意!